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农村
发展基础的意见
(2010年4月22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今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区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渝委发〔2010〕1号)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战略目标,遵循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坚持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三结合”,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土地集约、要素集合“四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四化联动”,以大项目、大产业、大投入、大政策、大园区为抓手,集中精力打造“一山(黄瓜山)、一线(五朱线)、一片(金龙片区)”,确保见成效、出亮点、树形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努力打造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大城市郊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主要目标是:全区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业增加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肉兔800万只以上、家禽3000万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5%,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森林覆盖率达到37%,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劳务经济收入突破30亿元,保持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加快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
(一)集中打造“一山、一线、一片”
一山,即:黄瓜山。以统筹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为路径,以休闲观光乡村旅游、高新技术、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现代农业为内核,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坚持以园带面、以园兴山,整合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科技等项目资金,加快建设中华梨村、蓝莓园等系列主题观光园,抓紧策划实施四季花卉园、养生园、气象科普园等特色主题园;推进黄瓜山梨改造升级,完成高接换种6000亩,加快建成1000吨气调储藏库、可控温室大棚,扶持发展梨协会和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畅通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努力打造6万亩黄瓜山梨基地;不断丰富中华梨村旅游项目,凸现乡村旅游特色,加快完成建工农庄、黄瓜山森林大道及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居民饮水、人行便道和集中居民点等工程,贯通黄瓜山、卫星湖景区旅游环线公路;努力把黄瓜山打造成为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成为集美丽乡村、洁净家园、特色产业于一体,具有永川特色、重庆典范、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国家级现代农业暨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线,即:五朱线。以五间、何埂为核心,按照工业园区的建设思路、模式,大手笔策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展示区,连线连片推进,扩大何埂华恩农业柑橘基地、五间西瓜蔬菜基地和粮油高产示范基地规模,大力推行“瓜—菜”、“果—菜”发展模式,示范推广农业现代技术、设施,引进培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乡村旅游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园区内形成产加销、农工贸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打造一条集现代农业、乡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长廊”。
一片,即:金龙片区。打造绿色商品蔬菜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推行“桑-菌”、“果-菜”综合开发新模式,打造以设施栽培为主的万亩绿色商品蔬菜基地,培育“蔬菜香”等2大品牌,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6个、绿色产品认证2个。2010年新建商品蔬菜基地1000亩。
(二)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以朱沱、来苏、五间3个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宝峰—来苏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南大街、陈食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推行“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农户”三级联动发展模式,探索农机、农艺综合服务机制,配套建设农机化综合示范基地,打造20万亩绿色稻米基地。以茶山为核心,充分挖掘现有4.25万亩茶叶生产能力,在永荣、大安、何埂、宝峰新建早市名优茶3000亩,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策划建设茶博园,打造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以朱沱、松溉为核心,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今年新栽1000亩,改造高换2000亩,力争晚熟桂圆面积突破5万亩,打造成长江上游最大晚熟桂圆基地。以板桥、三教、双石、临江、陈食、仙龙、何埂等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鸡、鸭、兔等特色家禽养殖和加工企业,打造年出栏3800万只家禽养殖加工基地。以正大、华牧、美德为龙头,加快生猪繁育改良步伐,力争优良祖代种猪存栏达2500头以上,年产种猪4万头以上,带动全区生猪养殖、稳定年出栏量100万头左右,打造重庆外种猪供种基地。以胜利路、五间、何埂、三教、板桥为核心,今年新建商品鱼基地1.5万亩,改造低产鱼塘1.5万亩,打造渝西最大商品鱼基地。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家、上亿元的企业5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家,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年增长率达45%以上。支持板桥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黄瓜山现代农业等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势畜禽、豆制食品、糖酒等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总产值突破485亿元、增加值实现187亿元,分别增长18%、20%,新增就业人数1.4万人。
(四)培育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
重点扶持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晚熟桂圆三大品牌。引导扶持区内使用“永川秀芽”商标的名优茶加工、营销企业强强联手,建立健全统一的茶叶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体系,树立“永川秀芽”精品形象,建设中国 “西部茶城”。在仙龙、吉安、南大街等梨主产区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示范片,组织引导农民成立梨产业专业合作社,培育营销经纪人,统一质量、洗选、包装、标识,精心组织百里果乡赏花节、采果节,策划举办梨文化节。坚持桂圆基地拓展、品质提升和商标注册、品牌打造同步推进,建立完善营销体系,积极筹办桂圆采果节,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严格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建立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今年新增认证“三品”基地1—2个、“三品”1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子、农药、兽药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加大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频率和覆盖面,全年监测农产品样品400个以上,及时发布检测信息。
(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抓紧实施区政府与市农科院科技合作项目,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生姜脱毒、西瓜产业提升等领域,搭建一批研发转化平台,开展重大关键共性问题攻关应用,继续做好早熟梨产业科技支撑工作。开展“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区项目,探索推进集农技、农机、水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2年内完成农业系统干部、农机农技人员轮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鼓励基层农技人员与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开展技术合作,探索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农技服务机制。
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
(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着力跟进配套农产品基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46亿元,实施土地治理、国土整治14.5万亩,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耕种收农机具2110台(套),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全面完成16个镇级水厂改造,解决农村7.2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67.5%。加快推进松溉长江提水工程。加强群众自建小型水利设施监管,加大镇街堤防整治力度,完成板桥镇堤防工程及卫星湖办事处堤防续建工程。
(八)加快建设“森林永川”
投入资金2.5亿元,重点实施以主干公路沿途为主的林网、水网、路网绿化,实施永朱线、成渝线、永铜线三个万亩示范片填平补齐造林,实施城市、场镇周边生态屏障造林,力争新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依托理文造纸、纤维板加工等项目,大力发展速丰林和林下经济,推广林禽、林畜、林草畜、林菌等模式,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示范户100户,并按照养殖规模补助基础设施建设。
(九)改善农村公共设施
加快发展农村交通,全面完成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6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100个,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畅。基本完成通客运道路安保工程。新建人行便道600公里。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实施农村“一池三改”3000户,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进村入户。
(十)推进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紧扣“双百”大城市目标,按“一主两副两轴多点”布局,优化城镇规划体系,整合市、区补助资金,支持中心镇、重点镇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整镇(街)推进”试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开展“百企结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重点在4个示范村探索不同类型村庄整治、建设发展模式,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认真落实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直补政策,推动建材下乡,完成成渝高速公路永川段500米范围内988栋农房及周边环境整治,完成永师路、茶山竹海路、黄瓜山公路及森林大道两侧100米范围内512户农房及周边环境整治,新建巴渝新居1200户,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村级服务中心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居民适度集中,抓好小康示范村和康居示范户建设,重点打造黄瓜山森林大道两侧狮子坪、跃进、双朝门和五间镇景圣学府、何埂镇狮子村5个区级示范点。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街道,改水、改厕、改路)和“四旁”绿化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生态场镇” 建设,提高场镇绿化水平,全面改造场镇道路。
(十一)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继续推进家电、汽摩下乡,争取实现销售额2.5亿元。加快推进重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环境改造升级,力争市场规模达10万平方米以上,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充分发挥带动区内、吸纳辐射周边农产品生产销售作用。实施镇级农贸市场改建工程,每个镇新建或改建一个农贸市场,方便农民农产品交易。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增大商品配送份额,促进城乡消费品双向流动。鼓励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与大型商场、餐饮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促进农产品销售。逐步推进科学储粮工程,降低粮食损耗。适时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发展农业节会经济。
(十二)搞好农业信息服务
办好永川新农网,农业信息流量达到1万条以上,依托重庆市“12316”“三农”呼叫中心,发展农村信息用户3万户。对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等1万户重点对象发送电话服务信息,惠及10万农户。建立由基础信息采集、行业专家会诊构成的市场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着力改善农村民生
(十三)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增收计划
以助农发展增收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增收计划”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考核制度,制定专项计划方案,建立专项资金,从种养产业、劳务经济、林业产业、农产品流通、休闲观光旅游、农村改革、农民转移、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等方面,细化农民增收措施,多层次、多领域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5987元增加到10000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调整优化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启动5个村整村脱贫规划,在全区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十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内转移就近就业,继续加大区外劳务输出。充分发挥我区职教资源优势,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培育“永川技工”4000人。加强跨区域劳务合作,培育壮大劳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承接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化、定向化、稳定化转移输出。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充分就业社区”、“充分转移就业村”分别达到95%和60%。继续加大创业贷款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工业园区创建农民工创业园,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重点企业,争创农民工创业示范区县。结合镇街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适合农民工创业的特色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基地,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成为产业工人。力争全年劳务经济收入突破30亿元。
(十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布局,实施高中进城、高初中分离,建成20所标准化学校,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0所。继续免除永川籍学生就读辖区中职学校学费。探索建立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加大城乡教师“上挂下派”、“交流学习”工作力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村卫生室基础条件和设施设备,改善农村卫生人员待遇,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加快镇街和村级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建设20个农体工程,推动50户文体中心户建设。实施“健康永川”体育行动计划,实现镇街塑胶运动场地全覆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87%以上。抓好农村“2131”惠民电影放映工作。重点打造一批“农家书屋”示范村。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60周岁以上人员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农村低保分类重点救助对象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00元。搞好农村五保供养,新(改)建镇街敬老院4所,新增床位450张。大力推广“2+3+N”农村社区新模式,建设试点扩大到100个村。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十六)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制定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以镇、街为主战场,着力建立完善统筹城乡改革工作推进机制、评价考核机制、资金保障激励机制,搞好黄瓜山村企共建、港桥新城大项目带大农村、茶山竹海旅游带动发展、青峰以工促农、五间何埂现代农业、金龙“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宝峰蚕业循环经济、“林农万元户”林下经济等八大模式试点示范,打造黄瓜山片区、朱沱松溉片区2个市级示范点,五间、何埂、金龙、宝峰、双竹、青峰、茶山竹海6个区级示范点,23个镇街重点打造一个以上示范点,集中开展试验和特色示范,推进统筹城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十七)推进有条件农民工转户进城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更加宽松的户籍政策,鼓励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整户迁入城镇,制定住房保障政策和子女入学、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衔接办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双退双换”模式,制定农民工家庭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经济补偿、参加养老保险和购建房办法,鼓励农民“退出承包地换社保、退出宅基地换住房”。探索实施宅基地跨村、社置换模式,在场镇、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巴渝新民居,推动农民向场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场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实行社区化管理。
(十八)推进土地使用权分类改革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林地水利设施经营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区、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中心作用,建立完整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6.2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35%;农村土地、林地、水利设施经营权市场交易达1万亩以上。开展土地管理弹性审批试点,在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年度指标、后几年相应减少年度指标管理方式,力争纳入重庆市首批试点区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1500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指标1400亩。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开展林木采伐管理试点,深化国有、集体森林经营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森林资源流转;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
(十九)创新城市资源下乡机制
制定出台财税、投资、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规范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对资源下乡龙头企业予以综合性政策倾斜,促进城市资源下乡项目向集中示范点和示范中心镇集聚。实施城市企业资源下乡带动发展,鼓励建工、渝西矿业、华牧、美德、正大集团等企业和城市工商资本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自有原料基地。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化试点,积极引导农垦集团等企业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公司,明确政府、村社、农户和企业、经营者等各方权责利益,共推农业园区发展。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支农政策,引导更多城市干部、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和文化工作者下乡发展农业、支援农村。深入开展机关干部“结穷亲”活动。
(二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和鼓励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落实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贷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培育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培育组建村镇银行。积极开展农村生产要素抵押、质押,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质押试点,探索建立农地使用权质押融资等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个人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保险运行模式,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开展农村大宗农产品种养殖保险,继续实施能繁母猪保险。充分发挥政府三大集团公司融资功能,整合涉农资金做大做强兴农集团,不断增强融资能力,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扶持壮大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支持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业务,力争新增审批1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十一)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大力推广“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引导生产、带动农户、联结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等作用。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总数达到270个,入社成员达7.5万户,带动农户10万户。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商业组织直接对接,促进合作社产品销售。
五、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稳定、完善、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十三)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持续增加“三农”投入,区财政对“三农”支出增加22%以上。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加强涉农资金监督检查。完善财政性涉农项目资金的招投标试点工作。
(二十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推广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模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注重在优秀年轻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民工、复退军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打造高素质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镇街党委书记队伍。继续开展机关党员“双回六送”活动,引导100个机关单位、50所学校、50家企业、10家医院以及其他单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确保每个村、社区党组织都有1个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联系帮扶,基层组织城乡结对共建率达到90%以上。推动城乡人才互动,选派50名左右大学生到村任职,从区级部门和镇街机关选派20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和调研员、副调研员到村担任村干部,选派2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工程”。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确保80%以上的无职党员参与村、社区建设管理。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全覆盖。
(二十五)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建立健全以“四议两公开”(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探索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提倡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严格按照《党章》和有关法律规定,切实抓好村党组织、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行为。在现有5个镇基础上,增加11个镇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村和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中公推直选面保持100%。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完成70%的“难点村”治理任务。力争使70%的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标准、50%的城乡社区达到“基层党建好、民主自治好、优质服务好、乡风文明好、社会保障好、经济发展好”目标。
(二十六)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体制机制,化解率达85%以上,做到小事不出村(居)、一般事不出镇(街)、大事不出区,群众信访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以镇、街所在地为主的巡逻队伍,抓好农村院户联防工作。强化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发: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级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