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6〕5号),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文艺工作,推进文艺繁荣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及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永川的实践,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提升文艺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文艺人才和文艺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区,为推动永川重庆大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全力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八项任务
1.文艺精品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完善扶持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多种类型的“采、创、送、种”创作基地和联系点,为文艺工作者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便利。精细化组织重大题材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加大对重点文艺创作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的门类范围。制定各艺术门类中长期创作规划,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抓好以中国梦、“一带一路”、“渝新欧”、园区城区建设、重大先进典型、新乡贤等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永川历史文化、棠城资源禀赋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民生题材作品创作。加强动漫基地建设,实施剧本孵化计划,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编导、团队合作,推出一批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动漫精品,加大对文艺作品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组建文艺评论家协会,进一步增强文艺评论的导向功能,发挥各文艺评论组织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办好人文类专题专栏基础上,开好文艺评论板块,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导创作、提升审美。
2.地方戏曲振兴工作。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实施抢救性、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加强对戏曲创作的组织策划,精心培育戏曲编导人才,夯实剧本基础,扶持大型戏曲剧目的创排与演出。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建立优秀新创剧目巡演补贴机制。加大对草木人公司等文艺院团创作及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与戏曲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开展“川剧月月演”等公益活动,推进“互联网+戏曲”等新兴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扶持小微型戏曲表演团体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3.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建设,组织对永川历史文脉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永川文化发展成就丛书。深入挖掘茶竹文化精神内涵,持续打造“亿万千百十”文化品牌。积极扶持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工作,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童心里的诗篇”、“经典诵读”、“经典·悦读”、“诚信·友善”等主题实践活动,用健康向上的优秀少儿作品和活动,弘扬中华美德和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做强“中国书法之乡”品牌,发挥《诗刊》创作基地作用,广泛开展“翰墨薪传”书法研习、“中华诗词文化城市”、“中国楹联城市”创建等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警营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4.群众文艺强基工作。深入实施“送文化”与“种文化”系列惠民活动,用好各类新闻媒体、电子书阅读机等载体,强化博物馆、美术馆、陈子庄艺术陈列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陈列室、地方志陈列室、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场所服务功能,发挥文化艺术馆、职工服务中心、青少年宫、文化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群众文艺阵地作用,因地制宜举办各种展映展播展演展览和群众性品读鉴赏传习活动及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繁荣群众文艺工作机制,开展文艺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文艺鉴赏水平。加强对社会文艺团体、文艺骨干的扶持引导,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文艺社团,鼓励群众文艺与旅游、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展示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打造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载体。着力培育十个群众文艺活动特色品牌、百个群众文艺优秀团体、千名群众文艺骨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各类文艺阵地的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绝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
5.网络文艺繁荣工作。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进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引导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演出、网络动漫和微电影等新的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对重点网络文艺创作项目纳入财政扶持引导和重点文艺奖项评奖激励范畴。区级各文艺家协会要积极吸纳网络文艺工作者入会,有条件的成立网络文艺专委会,壮大网络文艺创作群体。利用重点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
6.文艺品牌培塑工作。推出一批可传承、可交流、具有永川特色、在全市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品牌。进一步做强永川版画、渝西诗人群、《海棠》杂志等文艺产品品牌,持续培育“海棠香国”美术作品展、“渝西联盟”摄影展、“记住乡愁”写生展等文艺成果展示品牌,着力做优海棠文学奖、茶文化旅游节、棠城之秋艺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努力打造渝西民间艺术馆、胡远莉乡村义演队、刘阿本美术工作室等文艺团队品牌。围绕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策划、组织一批重点文艺活动,形成声势、形成影响。
7.文艺人才雁阵工作。制定出台永川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建设一支门类丰富、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工程,落实文艺人才“推”、“扶”、“育”、“引”计划,对德艺双馨的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通过建立工作室、开设媒体专栏专访、项目资助等形式进行“推”;对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通过师徒传承、高校进修、分期举办专场专展等途径进行“扶”;对基层文艺人才通过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分期分批培训进行“育”;对戏剧、影视动漫编导等稀缺文艺人才通过项目合作、下订单签约等柔性方式进行“引”。加强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活动,实施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强化职教城文学艺术联合工作,实施青少年艺术修养提升计划,完善文艺人才职称职务评聘措施和办法,鼓励相关院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8.文艺交流互鉴工作。呼应“一带一路”、“渝新欧”战略,建立完善文艺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机制,重点做好与发达地区、市内外先进地区的人文交流。组织书画家晋渝晋京展,渝西画派欧洲行等交流活动,推进永川文艺走出去,增强永川文艺的对外影响力。组织、引进国内外经典文艺作品在永川展览展演,形成永川文艺开放包容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管文艺的要求,区委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把好文艺方向,提高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防止把文艺创作生产完全交由市场调节的倾向。区政府要把文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支持文艺发展的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具体措施,设立文艺创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文艺事业投入力度。区委宣传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化、广电、报社、教育、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2.完善机制保障。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活力、壮大队伍、巩固阵地的管理新体制和创作生产新机制。建立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完善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围绕扶持戏曲传承发展、影视动漫创作、网络文艺发展等制定出台系列措施和办法。逐步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加大对原创文艺产品的购买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进一步规范文艺类评奖活动,提高评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把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群众认可统一起来,推动文艺健康发展。开辟优秀文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优秀文艺人才培育使用机制。
3.发挥文联作用。要加大对文联的支持保障力度,配强文联领导班子,完善内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规划建设文艺家活动中心,解决文艺家创作、排练、展演、展览等场所及广大文艺家协会活动场所,切实支持文联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扩大工作覆盖面。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等部门要在项目申报、展演展示、评比奖励等方面为文艺工作者创造条件,在发展会员、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便利,让文联更好地团结、服务、引导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文联要按照群团改革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氛围,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文化强区作出新贡献。 |